四个文化丨红色文化之赤水黄陂洞遭遇战
来源:赤水市党研室
黄陂洞战斗遗址(图片来源于网络)
1935年1月25日,红一军团进驻元厚场,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向赤水县城挺进:红1师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葫市(又名古葫)、旺隆方向前进;红二师从元厚场下游约5公里的陛诏渡河向丙安进发。当晚,红一师在师长李聚奎、政委黄甦、参谋长耿飙、政治部主任谭政的率领下来到旺隆场,获悉赤水县县长下令附近各乡镇务必送稻草进城给川军垫铺的情报,决定让2个排战士化装成送稻草的老百姓,将计就计攻占赤水县城。26日零时30分,朱德电令各军团首长,要求“1军团之第一师,应继续猛追消灭溃敌,乘胜占领赤水城。”26日拂晓,红一军团一师部分战士化妆成百姓,以送稻草为掩护,把枪支藏于草捆内,挑着向赤水城前进,主力部队相隔半里随后跟进。抵达距县城12公里的黄陂洞、重盘附近的癞子湾时,与由赤水城而来的川军章安平旅第1团以及从复兴场取捷径而来的章安平旅第3团同时遭遇。在盘问时,红军战士的江西口音暴露了身份,战斗随即打响。
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川军抢先占领右侧高地,凭借地形优势及其修筑的碉堡对红军施行火力封锁。红一师三团以密集火力向敌军发动猛攻,但由于先头部队被压制在狭窄的沟谷地带,无法充分展开。此时,章安平旅右卫周营赶到羊蹄山,与红军一部接火。川军抢先占据鸡公坳右翼高地,与红军往复持续战斗1个多小时,双方伤亡均重。红军某团旋即占领黄陂洞高地,向川军进行猛烈反击。川军溃退到重盘公路附近与前卫联络。此时,红军正面部队全力夺取了右翼高地,准备把川军全部压下去,可是受到左翼堡垒里川军机枪及炮火侧射,未能迅速冲出葫芦形的隘口。接着,川军又增加1个团的兵力,并将大量机关枪、火炮投入战斗。红军展开顽强抵抗。战斗激烈地进行了几个小时,双方都未能进退,形成对峙局面。
下午,红军右翼部队向川军背后包抄,川军抢先占领三块石高地,红军处于极端不利的地形,经过连续几次冲锋,才将川军牵制部队击溃,深入川军背后。此时,川军又增加了枪炮力量,占领月亮田高地,向红军某营集中射击。因地形不利,红军某营主动撤离高地,靠近主力。正在这时,川军达凤岗旅黄团赶来增援,正面战斗异常紧张。川军凭借优势兵力直接向鸡公坳、黄陂洞高地猛烈扑来。双方相继反冲锋,形成拉锯战。红三团伤亡甚重,连排级干部大部分牺牲,战士有的加入别的班、排,有的自动代理指挥员,坚持战斗。由于增援的川军越来越多,红军的兵力只能集中在1个山头上,又与川军形成相持状态。为了避开川军的优势兵力,红军决定撤离战斗。
26日傍晚,红一师突破封锁线,从山后冲到左侧大路上,往旺隆方向撤退。林彪连夜向毛泽东报告失利的消息。27日3时30分,朱德电令红一军团停止向赤水之敌进攻,军团司令部及红二师转移元厚集中,红一师继续阻击赤水之敌。
——七里坎阻击战 七里坎是黄陂洞和旺隆场之间的一个重要隘口,距黄陂洞约5公里。27日清晨,川军发现红军的撤退行动,即沿大路一线山顶急追。27日上午,川军章安平旅第3团前卫营在七里坎山上与红一师后卫部队三团二营四连、六连接火;章安平旅第3团2营插向玉皇顶侧击红一师后卫部队。红一师后卫部队以树林、田坎作掩护阻击川军。川军凭借优势兵力多次向红一师后卫部队发起进攻。双方激战数小时,敌军伤亡80多人,红军伤亡6人。七里坎阻击战掩护了红一师顺利南撤,为红一师主力在旺隆场及其附近农村安置伤员赢得了时间。
——旺隆场阻击战 七里坎阻击战后,27日下午,随着红一师大部队的继续南撤,负责断后的后卫部队也撤离到距七里坎6公里的旺隆场。此时,川军章安平旅第3团跟踪尾追至旺隆场北马路附近,再次与红一师后卫部队接火。红军占据险要地形和有利工事痛击尾追川军,激战2小时,完成阻击任务后,撤至柏杨坎一带,阻防尾追川军。
——柏杨坎阻击战 红一师后卫部队在距旺隆场3公里的柏杨坎部署1个班的兵力阻击川军,掩护后卫主力撤退。尾追而来的川军在柏杨坎与红军后卫接火。红军某班占领高地,用2挺机枪与敌人激战2个多小时。尾追的川军章安平旅第3团见正面难以取胜,便派一部兵力绕至孙家岩偷袭红军。双方在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坳里短兵相接,展开肉搏战。红军战士英勇搏杀,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。
27日晚,红一师宿营元厚场。
黄陂洞战斗遗址纪念碑
黄陂洞战斗是一场异常惨烈的遭遇战,尽管红军将士作战英勇顽强,但终因寡不敌众,未能打退装备精良的优势川军。战后,当地群众将牺牲的数百名红军指战员遗体就近掩埋。新中国成立后,赤水地方党委政府将红军烈士遗骸集中迁移葬到“赤水红军烈士陵园”。2005年,国家发改委、中宣部等8部、局、室联合下文(发改社会[2005]199号文件),将黄陂洞遗址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。